东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东城区位于北京市城区东部,下面是精选范文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东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欢迎阅读! 东城区政府工作报告篇1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东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并对《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作说明,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第一部分 20xx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深化改革、着力创新,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较好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20xx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4.56亿元,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万元GDP能耗下降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87 %;PM2.5年均浓度下降2.3%;多措并举,累计疏解“影响人口”3.46万人;20项区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区xx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开展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群策群力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 城市更新改造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组建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城市更新改造指挥部,统筹协调全区搬迁项目政策、房源和资金使用。区级领导分工负责,街道发挥主体作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了全区一盘棋的强大合力。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保障政策标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强化群众工作,让群众有序参与到意见征询、补偿方案制定、搬迁腾退等环节,充分体现群众意愿,保障群众利益。全年实施棚改11028户,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目标。 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全力推动全市最大规模简易楼——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项目,坚持阳光征收,首次实行全程公开、开放查询,实时公示房屋面积、补偿金额、签约情况等信息。通过各方努力,预签居民1930户,总体预签比例达到80%,57栋楼中的24栋预签比例达到85%;编制了前门东区整体规划,完成西打磨厂街市政工程和28个“新合院”改造,整理土地10万平方米;西忠实里环境整治项目预签居民227户,预签比例达到89.7%;制定了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修缮整治方案,在662户居民中试点申请式搬迁,收到331户居民申请,签约109户;与首创集团签署战略协议,推动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综合治理。玉河南区河道景观恢复整治工程完成过半,外城东南角楼景观恢复工程基本完成,时间博物馆建成开馆。完成清华寺一期和陈独秀旧居腾退修缮工程。 滞留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确定了宝华里项目新实施主体,加强环境综合整治,设立居民互动交流平台,478户逾期回迁居民通过货币分流和异地现房方式得到安置;西河沿危改项目重启以来,13个工作组深入开展群众工作,打破了原本僵持的拆迁困局,滞留的234户居民已搬迁201户,项目累计签约率达到96%,完成了3栋楼整体拆除并启动了居民回迁楼建设。 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866套,基本建成5597套,其中,豆各庄项目3318套已基本完工,燕保祈东家园项目一期2279套已结构封顶。进一步加强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深度合作。配售保障房5825套,发放保障房补贴5000万元。在全市率先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服务。 二、统筹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瘦身健体”取得新成绩 商品交易市场疏解成效明显。综合运用转型升级、疏解外迁、撤并清退、集中整治等举措,清退永外城和百荣世贸商城二期仓储、物流等功能,关停天乐玩具等3家小商品市场和大众彩虹等3家存在安全隐患的菜市场,升级改造3家社区菜市场,新建16家便民菜店,东单菜市场实现异地开业。组织8场京津冀商品交易市场对接会。全年共疏解商户2500户,从业人员约5000人,腾退空间15万平方米。 专项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清理直管公房转租转借1309间;取缔无照经营528户;整治地下空间228处、28.4万平方米,占总量的84.5%;整治群租房748处,10.2万平方米,占总量的97%。加大违法建设拆除力度,累计拆除1575处、4.5万平方米。在东内南小恐试点基础上,启动违规开墙打洞专项整治。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严格产业准入门槛,1353家企业因不符合产业目录要求未通过落户审批。完成北京自动化仪表七厂、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等5家工业企业调整退出。全区重点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六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8%,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增速稳居首位,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达到13.5%左右。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新建4家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区技术交易额达420亿元,专利授权量同比上升43.3%。 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关村东城园积极打造创新孵化生态体系,培育上市公司19家。前门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初具规模,20家文化体验品牌入驻。王府井国际品牌中心、嘉德艺术中心、桥苑艺舍、崇文门商业项目结构封顶。 三、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首都文化中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文化惠民成果显著。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社区文化室达标率从80%提高到94.5%,建成100个文化社区, “十分钟文化圈”基本建成。成功举办前门历史文化节、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和地坛、龙潭庙会等特色鲜明的文化节庆活动。中国儿童戏剧节、北京青年国际戏剧节、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轮番举办、好戏连台。惠民文化演出季和文化读书季期间,向居民发放免费演出票、图书券1.5万张。正式启动“书香东城”阅读平台,把数字图书馆搬进30万户居民家中。全市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博物馆建成开馆。区文化活动中心结构封顶。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达到14%左右,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5%左右。艺术品交易、全媒体出版等领域全市领先。文化要素市场不断发展,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入驻我区,交易系统上线运营。青龙胡同文化创新一条街建设稳步推进。推动文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设立东城文化人才评价标准,文化人才(国际)创业园开园。创立77戏剧孵化空间。北京喜剧院正式营业。 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实施“走出去”战略,“东城故事”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在曼谷、柏林、台湾等地成功举办“地坛文化庙会”,组织群众艺术演出团赴意大利、法国进行文化交流,东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享誉海外。与京津冀11个地区结成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胡同创意工厂”模式成功在津复制。 四、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城市服务管理迈上新台阶 狠抓城市综合治理。出台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工作实施意见,成立区级联合执法队伍,执法效能明显提升。全面落实环境整治、平房翻改建等5类11项城市管理标准,查处露天烧烤、非法小广告、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牌匾等各类违法行为4.1万起。96010为民服务热线成为群众反映诉求的重要渠道,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管理“两网融合”工作,完善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出台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实现区街两级平台平稳运行。 城市环境持续改善。推进故宫、天坛、北京站等8个重点区域环境提升工程,完成15条大街、100条背街小巷、30个老旧小区、20处校园周边的环境综合整治。制定簋街市政工程综合改造方案并完成前期规划设计。完成2.14万户清洁能源改造,全区总体实现“无煤化”。完成明城墙遗址公园东南角绿化等10项绿化美化工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79平方米。全区44条大街和14条胡同实现“垃圾不落地”。新增19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1544家餐饮单位实现餐厨垃圾规范收集。生活垃圾实现减量10%。完成区属35座旱厕改造升级,实现了消除环卫旱厕目标。加强静态交通秩序整治,建成7处停车管理示范小区和示范街,新增居住区停车位788个、错时停车位200个、公共自行车20xx辆。完成南锣鼓巷周边慢行系统示范项目建设。在全市率先实施胡同架空线梳理工作试点。 安全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燃气专项整治,整改隐患1.3万处。实现危化品、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安责险全覆盖。开展老旧电梯、自动扶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检查整改设备3174台。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完善“一十百千”体系。完成区街两级人防指挥平台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2%,药品抽验合格率达到98.7%。开展打防管控专项行动,构建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人民群众得到新实惠 刻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顺利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新增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8对深度联盟校,成立4个教育集团,12所学校与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优质教育均衡化程度稳步提升,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6.9%,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3.4%,就近入学满意率达到93%。积极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丰富课外课程供给方式,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涵盖艺术、科技、职业体验等领域1000余门课程。确立干部教师队伍“区管校用”管理模式,成为北京唯一全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管理改革示范区。 卫生体育事业持续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区级重点专科建设,和平里医院成为区属首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出台促进中医药发展指导意见,建立中医医联体。深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东四中心站、王家园中心站等建成运行,推行社区卫生“云医疗”服务,为居民办理服务卡1.5万张。继续保持传染病低发水平。创建2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水平。控烟宣传和执法进一步加强。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安排市区促进就业资金2.2亿元,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051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011人。本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5%,“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加大创业服务支持力度,1103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918人。社会保险基金收缴221.2亿元、支付205.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8%和10.1%。着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稳步推进“五进居家”工作,组织500余家企业开展为老服务,服务项目超过100个。推动医院与养老机构协同发展,隆福医院在天通苑、北苑建立医养结合院区。3家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实现开工建设。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进一步深化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搭建了168个社区议事厅平台,全面推广“参与式协商”自治模式。成功举办公益创投展示暨首届社会公益项目洽谈会,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供需对接。工青妇等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发挥。顺利完成第九届社区居委会选举。社工工资待遇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北京与台湾社区合作交流活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418件。信访代理制进一步完善,受理群众来信来访6443件(批),同比下降33%。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扎实推进,市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创建工作稳步推进。持续开展儿童伤害干预项目。全面实施“六个圆梦”助残工程。 六、不断提升行政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 政务服务不断完善。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多证联办”模式,推行国、地税登记一站式办理。区政务服务中心正式运行,在3家孵化平台型企业设立政务服务站,企业审批事项办理速度大幅提高。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网络平台上线运行,实现92项便民服务事项标准化。扎实推进“三证合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化行政权力和服务信息公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万余条。区住宅发展中心完成转企改制。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全部聘请了法律顾问。完善区街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街道的财力保障。 作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完善东城区重大事项行政决策程序,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能力进一步提高。落实政府绩效管理细则,强化工作督查,严厉查处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和网络违规行为。网上办公自动化实现全覆盖。启动公车改革,并完成总体方案制定。 廉政建设不断深化。认真履行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召开政府廉政工作会,扎实开展“为官不为”和“为官乱为”专项整治。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开发建设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和电子监察信息系统,有效利用政府采购、政府投资项目等风险防控系统,加强政府投资小型工程监控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审计,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进一步梳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风险清单,248项行政审批事项、3978项行政处罚事项向社会公开。建立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切实履行首都功能核心区职责,圆满完成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冬奥会申办、田径世锦赛、亚信峰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特别是在“9·3”阅兵活动中,我们始终把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当作头等大事,周密部署,统筹推进。各部门、各街道密切配合、连续作战,全区人民积极参与、全力支持,4171个守望岗、9825名应急处突力量、5.9万名值守干部群众积极发挥作用,实现了“四个坚决防止”和“绝对安全、万无一失”的总目标,充分展示了东城区服务保障重大活动的综合能力,荣获了“全市纪念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同时,20xx年我区国防动员、统计审计、档案史志、保密外事、对口支援、民族宗教侨务、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新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全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xx”规划各项指标任务完成画上了圆满句号。“xx”时期,是东城区抢抓重大机遇、实现全面发展的五年: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文化建设展现新气象、城市更新改造和精细化管理实现新提升、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五年的辉煌成就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帆远航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坚强支持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各位代表、委员大力帮助、广泛参与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东城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劳动者,向关心支持参与东城发展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调控任务仍然艰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尚需时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模式需要加快创新;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还需要探索深化;居家养老、社区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与群众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满意率不高;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理工作还需要下更大功夫;部分干部创新力、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深入分析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部分 20xx年主要任务 20xx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做好全区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我区发展正处在疏解、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首都工作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突出,“大城市病”治理任重道远。我们要清醒认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增强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冷静应对。另一方面,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切实改变聚集资源求增长的旧有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疏解功能谋发展的新路径。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按照“发展质量要提高、人口规模要控制、管理水平要精细、城市环境要最好”的要求,努力在首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走在前列。 20xx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及区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职能定位,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核心,以城市更新改造为突破口,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福祉为目标,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区”,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20xx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达到市级要求。 围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首都核心功能,不断提升“四个服务”水平 着力优化提升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等高端服务功能,统筹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产业优化升级,打好人口规模调控组合拳,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增强首都核心功能承载力。 (一)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落实区域战略定位的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做好疏解工作。 统筹兼顾完善疏解机制。坚持“控增量”与“疏存量”并重,以人口调控目标倒逼非首都功能疏解、发展方式转变和服务管理水平提升。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加大考核和督查力度,把疏解指标落实到季度、落实到领域、落实到部门、落实到项目,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扎实细致推动疏解工作。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把牢企业准入关。完成5家工业企业调整退出。推动百荣世贸商城二期等区域性专业市场的批发、物流、仓储功能疏解,以及红桥市场、永外城转型升级。积极推动职业学校转型发展。协助推动天坛医院、北京口腔医院等市属医院疏解。认真落实北京市积分落户政策,加强人口监测,完成市里下达的人口调控任务。 多措并举增强疏解动力。加强政策宣传,调动疏解单位的积极性,善于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疏解,形成政府、产权单位、商户共同推动疏解的工作合力。深入研究腾退空间的综合利用,算好人口、效益两笔账,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推动疏解,实现人口减少、效益提升。积极搭建区域合作平台,畅通疏解渠道,做好对接服务。 (二)加紧城市更新改造 居快平房区、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是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举措,要积极推广“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居民参与、共治共享”的多元合作模式,认真落实“三大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居民居住水平。 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发挥街道属地统筹协调作用,以住房改善、市政提升、交通优化、业态更新等为目标,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治理。按规划推进前门东区建设,全力抓好东四三至八条、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修缮整治试点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启动平房区综合治理,努力打造“历史文化精华区”,形成 “点、线、面”结合的整体保护格局。区属行政事业单位要率先从文保区搬迁或拆除与古都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完成朝内大街81号、新革路20号、宣仁庙等文物修缮,完成玉河南区河道景观恢复整治。推动东堂子4号、6号和清华寺二期腾退修缮。实现陈独秀旧居对外开放。 推动非文保区更新改造。以危旧平房和简易楼为重点,加快更新改造进程。努力完成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加快宝华里项目滞留户搬迁,启动望坛项目征收,完成西忠实里项目腾退并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完成南中轴路周边环境整治项目征收工作,完成西河沿危改项目搬迁,部分建筑实现结构封顶。积极推动崇外6号地项目,实施拆迁滞留区分类管理。改造四类以下直管公房1500户。加大力度筹措对接安置房源,加快推进豆各庄和通州“两站一街”项目建设。 推动基础设施优化提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水电气热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低洼院落改造。实施故宫周边等重点地区以及主次干路架空线入地工程。推进供暖系统并网改造。实施簋街市政综合改造。协调推动地铁8号线三期、17号线和机场线西延相关站点建设,完成7号线、14号线站点红线内搬迁。 (三)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踞持标本兼治,加快从“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服务为先导、以管理为支撑、以执法为保障,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大力治理交通拥堵。推进体育馆西路、革新南路等8条微循环道路建设,实施东直门北中街等5处拥堵节点改造和15条道路大中修工程,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打造地坛——青年湖慢行系统示范区。综合治理静态交通,建设5条禁停街和30条停车示范街,开展区域停车平衡试点;继续推行“单行单停”,进一步规范胡同停车秩序。以南锣鼓巷地区为试点,实行机动车准入管理、准行组织、准停设置,完善胡同单行道微循环系统。切实强化属地责任,加大交通执法力度,全面落实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 统筹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违规开墙打洞专项治理,切实维护群众居住安全,创建一批治理违规开墙打洞示范街。继续开展直管公房转租转借清理工作。清理地下室和群租房2.2万平方米,加强后续管理,防止反弹。保持拆违高压态势,确保新生违法建设“零增长”,拆除存量违法建设4.5万平方米。加强市场距管,引导促进东华门夜市、簋街、南锣鼓巷调整升级。有序淘汰“七小”业态,引入便民服务连锁经营品牌,保障群众生活需求。严厉打击无照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加强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施工扬尘等污染源监管,加大整治路边烧烤力度,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达到北京市要求。加强地表水体监测,改善公园水质。修复提升北京游乐园原址生态景观,并力争向社会开放。完成前三门大街等12公里绿道建设,完成屋顶绿化1万平方米。将垃圾处理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相结合,全面实行主要大街“垃圾不落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综合整治、提升平安大街等6条重点大街、20条背街小巷、30个老旧小区和柏林寺周边等区域环境。 创新平房区、老旧小区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平房区、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管理模式。以公共空间管理为突破口,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健全服务管理标准,重点做好维修维护、停车管理、环境卫生、安全防范等工作。发挥物业管理企业专业化优势,强化街道监督职能,及时回应、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形成政府部门、物业企业、居民自治组织权责清晰、高效互动、有机协调的新型管理体制。 咎续强化综合执法效能。进一步落实我区城市管理标准规范,开展严厉打击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牌匾、治理城市公共空间设施等专项执法行动。继续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继续在重点行业领域推广安责险。加强对人防工程的科学监管和有效利用,建设“绿舟”公共安全体验基地。深化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完善反恐维稳工作体制机制,试点推行交巡一体、联防联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管风险评估体系,食品抽检合格率不低于98%,药品抽验合格率不低于98.5%。 (四)加速产业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努力保持调结构与稳增长平衡发展。促进文化、商业、科技、金融、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着力完善“二三一”产业体系。以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契机,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加快文化要素市场卡设,促进文化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高端要素集聚发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8%。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信息服务业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积极培育智库服务业态,大力发展法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发挥商业服务业传统优势,加快改造提升进程,加大对老字号企业扶持力度,培育本土高端民族品牌。发挥中医药、体育资源优势,结合“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 大力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 “文化+”行动计划,聚焦附加值高、聚人少、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和研发、设计、交易等产业高端环节,推动文化创意与金融等产业融合,推进“首都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建设,培育文化金融服务品牌。强化文化传媒、数字出版等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影响力,推动中关村东城园成为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高地。提升文化旅游体验,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增长5%。办好“第五届王府井国际品牌节”。 打造“双创”新引擎。制定并实施东城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意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存量企业通过创新实现再创业。打造众创空间,支持众包、众扶、众筹,构建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兴办创新型孵化器,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服务。 二、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强化资源统筹配置,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多元共治共享,让广大群众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强化整体统筹,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以创业带动就业。巩固充分就业城区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就业联盟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做好困难就业群体的帮扶工作。落实好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确保本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积极防范功能疏解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风险。推进社会救助分类管理,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养老助残服务水平。加强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探索建立网格化智慧养老模式。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家庭、社区和机构衔接机制,满足不同层次养老需求。深化“五进居家”工作,鼓励支持非营利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培育服务品牌,提升服务社会化水平。建立东城区养老机构标准化指标体系。安定门、东花市、前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完成建设,和平里、东四、龙潭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实现开工建设。大力推进“医养结合”,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重点,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融合对接。夯实社区老年健康管理基础,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签约管理率不低于70%。进一步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教育卫生服务水平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继续深化“学区制”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均衡化水平,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不低于95%。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深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学院制”建设,统筹课内外、校内外教育资源,构建区域课程体系,制定学生个性化课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着眼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幼儿教育新需求,启动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继续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深入推进全国教育“管办评”试点工作。改革创新骨干教师评选、教师职称评定等工作。 居快健康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重点,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人才引进、培训和使用制度。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试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分级诊疗,方便群众就近看病。推进第一人民医院向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隆福医院向老年专科医院转型。深化“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推进“北京医院”医联体政策试点,健全区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动机制,逐步构建“金字塔”型医疗服务体系。着眼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新需求,加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启动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医疗信息数据共享。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推进社会单位文体设施向公众开放。 (三)整合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深化文化惠民。高标准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迎检验收工作。依托区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充分调动区内文化单位、文化企业、文化社团及文化名家等各方力量,真正使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东城文化品牌。倡导全民阅读,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引导文化消费。继续办好地坛、龙潭文化庙会和文化展演季、百姓周末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把剧场开到百姓家门口。出台非遗传承扶持政策。区文化活动中心工程实现竣工。 居强文化交流。深化“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 发展联盟合作交流,支持鼓励文化企业到津、冀拓展发展空间。利用文博会、京交会、京港洽谈会等平台推介东城。积极扶持东城原创剧目,继续办好中国儿童戏剧节、北京青年国际戏剧节、戏剧东城展演季,扩大“戏剧东城”品牌影响力。继续推进“地坛文化庙会全球行”活动,让更多文化企业、老字号和非遗项目走出国门。 (四)凝聚各方力量,努力推动共治共享 强化社会治理。发挥好网格化工作体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完善以街道为枢纽,以社区为基础,以社会力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管理体系,努力实现一体化运行。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东城守望岗”作用,强化社区治安,提高群众安全感。完善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依法化解信访积案。加强军民融合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居强社区服务。高标准完成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深化社区规范化建设。加强楼院自管会、网格议事会等组织建设,引导社区居民自治。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大管理培训力度。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提高使用效益。整合优质生活服务资源,升级改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推进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建设。 三、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政府效能 盔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 (一)坚持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 强化权力运行监督。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健全办理机制,加大督办力度,努力提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的满意率。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强化职能部门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实现全区一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 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坚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环节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确保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大区长信箱、便民热线的受理办理力度,广泛听取意见,回应群众关切。 严格依法履职尽责。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加强执法部门间的协同协作。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限和发布程序。推进行政复议街道受理点建设。完善行政机关出庭应诉制度。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启动实施“七五”普法规划。 (二)聚焦重点领域,推动改革创新 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坚持以流程再造和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审批管理机制。推进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继续做好中央、北京市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对应取消和承接工作。 着力推动财政保障机制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投资运营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改造、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等重点领域。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新模式。进一步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偿债机制。 着力加快城市管理领域改革。探索深化城市管理大部门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城市综合管理部门的整体统筹、综合协调职能。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建设,推进管理和执法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加强街道综合执法组建设。按照监管和作业分开以及作业标准化、专业化的原则,稳步推进环卫、园林和市政养护体制改革。 着力推进其他重点领域改革。启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权责统一、条块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制定社区居委会事务性工作清单,完善社区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出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意见,加大区属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资产整合力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实施国有企业领导人薪酬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直管公房运营管理体系改革,完成房地经营一、二中心转企改制。 (三)持续改进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 切实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推动街道为民服务“事项、流程、标准”三统一,形成三级联动政务服务格局,切实为群众、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一站式”政务服务。 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巩固拓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以上率下,持续改进作风;优化结构,加强管理,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创办法治培训基地,提高全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落实“一岗双责”,扎实开展政风、行风专项整治,针对不作为、乱作为、选择性执法等问题,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和究责问责。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规范投资程序管理。深化廉政风险防控“三个体系”建设。 第三部分 关于《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区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未来五年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建议》精神,区政府制定了《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已提请大会审议。下面,我就《纲要(草案)》作简要说明。 一、编制过程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20xx年下半年即着手编制准备,20xx年初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区政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确定了全区23项前期研究课题和38项专项规划的编制任务。组建编写小组,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使规划编制更加科学民主、更加贴近群众,区政府通过“数字东城”网站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纲要(草案)》初稿。 初稿形成后,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结合《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xx年-2030年)》的修订,对事关东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区政府各部门分领域进行了专题研讨。同时,还听取了区人大、区政协、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及群众代表的意见,为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了重要支撑。《纲要(草案)》还按照法定程序向区人大会进行了报告。可以说,《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二、总体构架和主要特点 《纲要(草案)》共6篇23章,第一篇是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总结了“xx”时期东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第二篇到第五篇,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第六篇是规划顺利实施的保障。《纲要(草案)》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体现了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新精神。《纲要(草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首都“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按照《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xx年-2030年)》的要求,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把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关于“十三五”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转化成指导全区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确立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新模式。《纲要(草案)》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了我区发展模式要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转变,要紧紧围绕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统筹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精细化管理、产业优化升级和民生保障等工作,实现人口规模有效控制,优化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等高端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承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 (三)明确了推动工作落实的新路径。《纲要(草案)》紧扣各项目标任务,更加注重法治精神,强调树立法治思维,将依法治理贯穿于改革建设发展各个领域和环节;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强调创新治理方式,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并使其与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即: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成效,首都文化中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城市更新改造实现新突破,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同时,《纲要(草案)》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纲要(草案)》强调,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要坚持调整疏解与优化提升并重,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区内区外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实现“瘦身健体”。一是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加强人口调控,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二是加紧城市更新改造。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和非文保区更新改造,优化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三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管理“东城模式”,综合提升城市环境,加大环境秩序整顿和交通治理力度。四是加速产业优化升级。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是建设绿色生态家园。拓宽绿色生态空间,打好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二)加快建设首都文化中心区。《纲要(草案)》提出,要统筹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做到风貌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一是保护好古都风貌金名片。构建旧城整体保护格局,加强传统中轴线保护,全面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有序开展重点文物单位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二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三是全面彰显东城文化魅力。推进“戏剧东城”建设,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四是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市民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 (三)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纲要(草案)》强调,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持续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促进就业,筑牢社会保险网底,健全社会福利体系,提高养老服务保障能力。二是推进教育均等优质发展。三是加快建设健康东城。促进全民健康,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四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优化社会治理格局,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法治建设。《纲要(草案)》提出,着眼建设服务型政府,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认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法治北京首善之区。一是深化行政、经济、社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二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三是加快建设法治东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强化平安东城建设的法治支撑。 各位代表: 东城区的发展已经踏上新的历史征程,我们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东城区各项事业发展,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区”而努力奋斗! 东城区政府工作报告篇2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东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建设管理工作艰巨,服务保障责任重大。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直面问题,敢于担当,凝心聚力推动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xx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变化新态势。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55.95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0亿元,增长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万元GDP能耗下降3.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86%。20项区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办理各级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54件,政协委员提案252件。 一年来,我们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开展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旧城改造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滞留项目成功激活。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举全区之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制定《东城区拆迁滞留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明确拆迁人主体责任和政府部门管理责任,保障城市安全、环境秩序和居民生活秩序。对滞留时间长、涉及人数多、问题复杂棘手、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不躲不绕不回避,一手抓项目推进,一手抓社会稳定,依法理清责权利关系,主动加强与群众沟通,问题处理取得积极进展。宝华里项目清退了原实施主体,明确解决方向并研究工作方案,为项目重新启动奠定基础;积极筹措资金房源,西河沿项目重新启动搬迁;按照依法保护群众合法合理诉求的原则,上龙西里项目确定了工作思路。 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建立区级领导分工负责制度,组建区重大项目协调办公室,52个项目全部启动,其中9个已完工。按照“传承文化、全面激活、整体规划、提升环境、创新模式”原则,加大前门东区修缮整治工程推进力度,搬迁居民220户,清理抢占房屋5100间、7万余平方米,修缮3个试点院落,实现了前门东路、正义路南延和三里河绿化景观带的环境提升。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搬迁安置居民205户,南广场竣工亮相,北广场基本完工。 群众居住条件有效改善。老旧小区抗震加固工程完成72栋18.26万平方米,节能改造工程完成20栋10.35万平方米,同步实施91个老旧小区环境提升工程,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保障房建设加快推进,北苑宾馆项目竣工,提供对接安置房442套;豆各庄项目实现开复工面积35万平方米,完工1104套住宅;“两站一街”项目开工17万平方米。创新安置房源投资建设途径,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签署战略协议,开展实质性合作,共同组建北京燕华投资公司,开发建设百子湾等安置房项目。完成保障性住房摇号任务,1167户限价房轮候家庭选定房屋。 二、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六大重点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预计实现增加值占GDP的67%,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左右。金融业第一支柱产业地位继续巩固,增加值预计占GDP的23%,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预计占GDP的13%。制定旅游带动经济增长实施意见,开发特色主题旅游产品,打造“券游东城”品牌,预计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807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41.5亿元,继续位居全市前列。 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落实促消费各项政策,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持续稳定回升;制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网络消费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非国有单位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科技创新成果明显,技术交易额达到355亿元。永安复星、利生商厦等区属国有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区住宅发展中心转企改制进展顺利。 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城园完成空间布局调整和机构整合,135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200亿元;7家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累计吸引科技文化企业50家;搭建科技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引入40家金融服务机构,首批38家企业实现项目对接。成功举办第四届王府井国际品牌节,新燕莎金街购物广场、北京金茂万丽酒店正式开业,王府井国际品牌中心、嘉德艺术中心进入全面施工阶段。隆福寺项目完成相关资产划转及隆福大厦建筑改造前期拆除工作。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加快转型升级,杜莎夫人蜡像馆等26家具有文化体验特点的商户入驻,文化和商业氛围更加浓厚。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制定《东城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工作方案》,明确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调整退出4家工业企业。优化产业政策环境,出台了进一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业态指导目录,明确南锣鼓巷等7条市级特色商业街区定位,南新仓“北延南扩”项目主体工程完工。打造高端要素市场,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落户,与北京石油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引入英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建成2个中小企业服务分中心和3家小企业创业基地,组织银企对接18次,协助企业成功融资12.5亿元。创新服务企业方式,打造“政企互动兴东城”服务品牌。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分论坛,世界体育总会亚太总部、国际举联(北京)总部等落户我区。制定《全面加强服务驻区中央、市属单位和部队工作的意见》,加强互通互联,从各个层面提升服务水平。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开展与南水北调水源地湖北省郧县的对口协作。 三、着力完善标准体系,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修订综合考核办法。坚持城市管理与风貌保护、业态升级、人口疏解相结合,制定了环境整治、直管公房管理、平房翻改建、工商管理和业态指导5类11项标准规范,推动城市管理从“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 环境品质进一步提升。以国庆65周年和APEC会议环境保障为契机,大力整治环境秩序,全力提升建设水平。按照市级精品大街标准,完成安内大街环境综合提升,恢复古朴的老北京传统风貌。梳理环境卫生、交通停车等6类问题,实施10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95条背街小巷、20处校园周边和2处重点区域环境建设任务,改造50处低洼院落排水设施。继续保持拆违高压态势,拆除违法建设20xx处、5.27万平方米,市级挂帐任务全部完成。整治地下空间378处,清理群租房1837处。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城市管理,在53条示范路段推广“门前管理责任制”。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完成望坛地区7329户“煤改电”工程,淘汰老旧机动车2.47万辆,主要污染物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8.5%。新增25个垃圾分类小区,完成48座旱厕达标改造任务,建成全市首家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社区工作站。创建市区节水型单位70家,为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换装节水器具6000余套。扩大改造绿化面积50.56万平方米,新增屋顶绿化2.83万平方米。高标准建成环二环城市绿道,打造了“一河、两带、十三景”优美景观,形成了总长16.1公里的城市慢行系统,为市民增加了休闲健身的公共空间。 网格化服务管理进一步拓展。制定“两网融合”意见,统筹网格化城市管理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成立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完成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两网”在区级层面实现融合。整合原有62条政务热线,全区统一的“96010”为民服务热线年底前已正式开通,已实现投诉举报、咨询求助、建言献策一口受理。信息技术在网格化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 四、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惠及更多群众 刻育综合改革初见成效。出台深化学区制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成立8个学区工作委员会,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个优质教育资源带和25对深度联盟学校正式挂牌,新增优质小学学位2325个、初中学位1690个。圆满完成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小学就近入学率达到94.82%,初中就近入学率达到85%以上。依托“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开展名园托管街道园工作,户籍幼儿入园率达到95%。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1618名干部和骨干教师交流轮岗,750名先进教育工作者受到表彰奖励。 卫生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完成7个社区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成立全市首家“家庭健康指导中心”,3个“医联体”正式运行。继续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立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妇幼保健研究所,完成48个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建设。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工作,实现24个“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环境提升。东城区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中表现优异,总成绩位列第一。 文化惠民力度加大。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街道文化中心100%达标,社区文化室80%达标。成功举办20xx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周末相声俱乐部、群众文化展演季等文化惠民服务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突出年节色彩和传统文化特色,地坛庙会和龙潭庙会营造了欢乐祥和节日氛围。支持中国儿童艺术节、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等文化活动,向居民免费发放演出票8500张。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剧场等100多家单位合作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为民服务。71所学校、32家社会单位开放文体设施。新增3项国家级和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落成开馆,协和胡同6号和清华寺完成腾退修缮。推进档案为民服务,为1000户居民建立家庭档案。《北京东城年鉴(20xx)》在全市首届综合质量评比中获得特等奖。受地下管线改移、考古挖掘等因素影响,区文化活动中心、外城东南角楼恢复和玉河南区工程未实现预期建设目标。 就业和社会保障质量提升。累计安排促进就业资金1.77亿元,促进11030名登记失业人员、7933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实现创业1047人,带动就业4110人。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调整落实到位。社保基金收缴率达到99%,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目标。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政策,累计支出低保及生活困难补助资金1.24亿元。深入开展康复、健身和就业服务项目,扎实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搭建服务对接政策平台,指导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实现一对一、规范化就近服务。深入推进“五进居家”工作,签约549家服务商,初步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成11家养老照料中心,新增床位230张。 社区治理创新发展。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全面启动,完成168个社区议事厅标准化建设,8个老旧小区开展自我服务管理试点,创建37个“六型社区”。史家胡同成立全市首个胡同风貌保护协会。17个街道全部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实现全覆盖。继续开展公益创投,16家社会组织获资助。东城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 五、着力强化行政执法,安定和谐局面更加巩固 切实加大执法力度。持续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查处案件和立案处罚分别上升15.8%和125.3%。探索公安分局牵头,城管执法局与交通支队协同配合的捆绑执法工作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协同作战、综合治理”社会面管控机制。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对簋街、天坛南里等重点地区和电梯、燃气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各项考核指标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建成物联网远程监控中心,对428家重点单位实现消防中控室24小时监控。严守底线,构建了覆盖全区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药品案件实际执行率达到100%,抽验合格率分别达到98.9%和99.88%。 有效维护安全稳定。依托“网格化”优势和“驻区制”模式,组建100个社区维稳工作队,21个社区零发案,66个社区零立案,百户发案数和万人发案率继续保持全市最低。完善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健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机制,成立诉前人民调解工作室,共调解矛盾纠纷10287件。深化信访代理制,加强领导干部接访工作,区级领导共接待群众来访22批1580人次,成功化解疑难信访积案25件。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文明城区常态化建设,圆满完成全国文明城区迎检任务。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市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不断提高。进一步优化妇女发展和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良好局面继续巩固,各项惠侨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对台交流进一步深化,推动区属老字号企业落户高雄。完成254名复退军人接收安置,面向随军家属定向招聘社区工作者。 六、着力加强作风建设,政府履职能力进一步増强 工作作风切实改进。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府工作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立行立改;各街道坚守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区建设、安全稳定和环境管理五道底线,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各类民生问题4000余件。加大督查力度,制定《东城区政府绩效管理办法》,政府执行力进一步提高。切实转变会风,全区性会议数量同比下降7.4%。坚决贯彻国务院“约法三章”,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庆典论坛类活动同比下降53.8%,行政机关公用经费压缩15%,一般性项目经费压缩5%。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认真落实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组织了5次集中学法活动。全面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11项,承接市级下放审批27项,初步形成了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并联审批双模式”服务机制,办理速度提高65%。取消各类议事协调机构62个。 廉政工作不断创新。认真履行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区政府常务会9次专题研究,部署11项反腐倡廉重点工作。规范处级领导班子权力配置,在全市率先建成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电子监察平台。专项整治“庸懒散拖”等“四风”突出问题,推动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 一年来,区政府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会决议,自觉接受区人大和区政协监督,注重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邀请党风廉政监督员、非公企业代表、特邀监察员参加区政府常务会议;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科学性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首善意识,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和一丝不苟精神,切实履行首都功能核心区职责,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充分展示了东城区文明和谐的良好形象,得到中央、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作为唯一承担APEC第三次高官会接待任务的城区,提早谋划部署,抓住关键和细节,高水平完成了服务保障任务;APEC会议周期间,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全区动员、群策群力,确保了礼宾接待、环境整治、运行保障等各项工作的有效衔接,实现安保维稳“四个不发生”的目标;新中国成立65周年庆祝活动中,创新组织运行体系,精益求精做好工作,营造了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各位代表、委员大力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不懈努力、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东城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劳动者,向关心支持参与东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非首都核心功能调整疏解等重大难题仍未破解,平房区居住环境差,隐患突出,严重影响首都形象和群众生活。二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重点功能区在全市竞争优势不突出,重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财政增收压力日趋增大。三是背街小巷、拆迁滞留区、老旧小区和人流密集区的城市环境不容乐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整治成果尚需巩固。四是部分干部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与改革、法治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政府工作运转机制还有有待改进,法治政府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深入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xx年工作任务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xx”规划的收官之年。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质量要提高、人口规模要控制、管理水平要精细、城市环境要最好”任务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核心区的工作目标和重心。我们将强化顶层设计,统筹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修订和“十三五”规划编制,围绕文保区修缮、非文保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任务,科学制定行动计划,确保目标同向、措施一致、政策相容,为一张蓝图绘到底打好基础。 20xx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立足功能定位,围绕民生改善这个核心,坚持“文化强区”战略,抓住旧城改造更新和“城市病”治理两个关键,把改革创新、依法治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全面完成“xx”规划目标任务,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区。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其中六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8%;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3.2%。 围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筹推进旧城改造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旧城改造更新关乎民生改善和城市安全,关乎实现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明确要求,确定目标任务。我们要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提速旧城改造更新,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 居强历史风貌保护。务实创新,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体制机制,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留住老北京的记忆和乡愁。加快推进前门东区修缮整治,编制整体保护规划,完成西打磨厂街和大江胡同修缮保护,改造銮庆等8条胡同市政基础设施,完成草厂三至十条环境提升工作。启动南锣鼓巷地区四条胡同修缮项目,探索文保区平房修缮改造的实施模式和路径。继续推进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完成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景观恢复、陈独秀旧居修缮保护、玉河南区河道整治和绿化工程,启动长巷三条1号、临汾会馆等腾退修缮。 居大棚户区改造推进力度。抓住关键环节,创新政策方法,积极组织、广泛发动居民主动参与,推动危楼危房改造实现突破。在充分做好群众宣传发动、入户调查分析、方案研究确定的前提下,启动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项目,为全区危楼危房搬迁改造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妥善安置逾期回迁居民,推动宝华里项目重启;启动西忠实里项目居民搬迁;完成西河沿项目居民搬迁,实现开工建设。推动88栋26.19万平方米抗震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完成北京市下达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任务。 居快保障房开发建设。继续推进豆各庄和“两站一街”项目建设,力争竣工2200套保障房;积极筹措优质对接房源,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深度紧密合作,加快推动百子湾、旧宫等项目建设,为旧城改造更新提供有力保障。高标准配套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花园式安置房小区,为搬迁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二、全面深化“文化强区”战略,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盔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渗透和融合作用,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促进文化经济发展。制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4%。发挥区级财政资金导向作用,设立区文化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文化要素市场发展,支持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等发挥作用,引导文化要素有序流动,形成更为完整的版权交易产业链。与中央、市属及其它文化企业深化合作,稳妥推进区属文化企业重组。鼓励文创企业跨行业融合,积极引导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及其它产业联动发展,形成5个支撑重点文化产业板块的核心技术平台,建成2—3家专业化产业基地。注重文化旅游资源的多元业态转化,扩大旅游消费规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增长5%。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的老字号企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健全人才服务体系。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结构封顶,建成100个文化社区,实现“一刻钟文化圈”全覆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用好区域内各级各类文化资源,提高服务效能。继续办好前门历史文化节、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丰富活动内涵,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倡导全民阅读,实施“书香东城”数字化工程。加大对优秀原创作品的扶持力度,建立专项基金,依托专业院校、专业团队、剧场等丰富的戏剧演艺资源,着力打造北京戏剧演艺原创基地。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高标准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居强文化交流合作。制定《东城区国际化战略行动纲要》,与文化部合作,共同办好卢森堡中国文化中心。打造“地坛文化庙会全球行”品牌,积极参与文博会、京交会等综合性国际展会,利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展示东城文化形象。 三、坚持调整疏解和提质增效相结合,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踞持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要求,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兼顾当前经济增长与长期结构优化,主动“瘦身健体”,依托重点功能区发展,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大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工作力度,制定商品交易市场调整退出和转型升级方案,有效引导红桥市场、永外城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加快仓储及物流配送等功能外迁。严格落实产业调整目录,调整退出5家工业企业。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决退出“五小”等低端产业,坚决清理环境脏乱、安全隐患突出的各类市场,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行为。改造升级农副产品市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连锁化、品牌化,培育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主动服务大型央企及民企,密切关注重组扩张动态,争取揩新增业务和新设企业在我区落地。大力推动高端要素聚集,推进北京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力促中国黄金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落户我区。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促消费各项政策措施,释放消费潜力。鼓励运用信息技术,重构和整合传统产业链条,搭建汇集东城商业、旅游、文化等资源的电子商务平台,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消费新模式。支持第三方支付、网络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健康发展。完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推动功能区集聚发展。发挥中关村东城园集聚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贡献度。用足用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创造、吸纳人才的主体。建立东城园统计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库,强化经济运行及重点企业的动态监测分析。探索将东城园相关政策向永外地区延伸,引导优质企业入驻。结合地铁8号线建设,研究王府井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快前门西区建设,积极引进终端用户,优化地区业态,向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进一步转型。 推动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完善投融资体制,搭建融资平台,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综合协调服务,完善市场准入环节“多证联办”服务模式,推进工商、税务、质监“三证合一”改革工作。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联络协调作用,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难。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新建4家中小企业服务分中心和小企业创业基地。按照“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原则,建设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网络平台。统筹部署、稳步推进区属国有企业上市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积极推进直管公房管理运营体系改革和房地一、二中心转企改制。 四、突出“城市病”治理,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踞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城市运行保障能力,维护城市安全稳定。 居强城市环境整治。重点实施故宫、天坛周边等7个区域环境提升工程,完成15条大街、100条背街小巷、30个老旧小区、20处校园周边的环境综合整治。探索“建管养”一体化机制,巩固环境建设成果。保持高压态势,“控新生、减存量”,清理整治违法建设、地下空间、群租房,落实挂销账制度。针对“四类脏乱地区”,进一步落实整治规划和各项管理标准规范,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实现常态化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家喻户晓。充分发挥居民自管会和“门前三包”责任制的作用,在老旧小区、平房院落推广准物业管理。 居快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法华寺街搬迁和革新南路征收工作,完成美术馆东街、白桥大街等7条主次干路通信架空线入地,探索文保区市政地下管网改造提升路径。启动簋街市政改造,全面提升环境水平。通过错时、挖潜等措施,增加停车位资源,努力缓解停车难;加大交通执法力度,严控主要大街、重点地区违章停车;制定“单行单停”标准,进一步规范胡同停车秩序。优化公租自行车运营管理,继续增加网点和车辆。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以PM2.5污染治理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压煤、控车、降尘、治污工作,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餐馆油烟污染、工地扬尘污染的监管控制,完成1.5万户无煤化任务。深入推进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实现垃圾减量10%。继续开展居住小区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新增12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餐厨垃圾规范收集餐饮单位达到1250家。完成35座旱厕改造升级,实现消除环卫旱厕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增绿,高标准完成明城墙遗址公园东南角绿化工程,创建一批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街道、单位和社区,广泛动员群众开展身边增绿。 促进社会安全稳定。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探索在安全生产领域引入保险机制,争取安责险制度在我区试点。建设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控中心,加强基层食药所建设,加大抽验力度,增加检查的频次和数量,药品抽验合格率不低于98%,食品抽验合格率不低于97%,切实维护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规范化管理,强化防灾减灾宣传和安全应急救护培训。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推动警力有效深入社区、摆上街头,推广建立治安志愿者团队、流动人口自管会等组织模式,推进老旧小区和平房区科技创安工作,确保社会稳定有序。探索网上信访,完善信访代理工作制度,落实诉访分离、信访依法终结制度。进一步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五、统筹区域社会事业发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全面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优化资源布局,增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以“学区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以8个学区为基础,按照集团化管理模式,积极稳妥推进校际间组团式共同发展,健全“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的教育治理体系。搭建东城区教育学习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校际差距。深化“学院制”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质健康、国际教育4个学院优势,进一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推进社区幼儿教育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成立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做好对口支援和城乡一体化办学工作,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建立区校两级“分级评选、统一管理”的工作机制。 提高健康服务水平。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合理规划医疗资源布局,鼓励区属医院发展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推动区属医院与东直门中医院、北京市中医医院联合建设中医特色医联体,与同仁医院联合建设专科特色医联体,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以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以综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为支撑,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家健康养老为基础,构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制定《东城区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意见》,搭建中医药创新发展平台。推进全民健身服务全覆盖,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400名,组织实施20个“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保证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 统筹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切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本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综合运用已有政策和服务平台,打造全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争创充分就业城区。加强创业孵化示范园区建设,提升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合力。全面落实社保惠民政策全覆盖,确保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基金收缴率达到98%以上。启动编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设施,力争实现养老照料中心全覆盖。深化便民服务、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权益维护、信息网络“五进居家”,引入社会力量,提供专业化为老服务。完成残疾人专项调查工作,加强温馨家园特色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完成规划编制,建立标准体系,加快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平台联网运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96010”为民服务热线作用,第一时间响应居民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回应社会服务需求,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监督。继续推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力度,探索建立民意收集、议题办理等机制,全面普及“多元参与、协商共治”自治模式。创新服务管理模式,统筹文化、体育、养老、卫生等社区服务设施,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支持居民参与管理运行,在保证基本服务基础上,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大管理培训力度,健全考核激励和工资调整机制。扎实做好第九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护团结和谐局面。全面提升服务驻区中央、市属单位和部队工作水平。做好双拥模范城创建迎检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制定对口帮扶与区域合作指导意见,扩大交流合作。保障妇女权益,关心青少年发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落实各项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发挥广大侨胞侨眷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六、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法治是治理城市的基本方式。要把法治精神贯穿改革发展、民生保障、市场距管、城市运行、社会治理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始终,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创新政府服务。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界定政府权力边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务管理好。巩固行政审批改革成果,承接好市级下放的各类审批事项。加强规范化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三级联动。落实政府绩效管理细则,加强部门协作和效能问责,强化工作督查,推动各项重点任务全面落实。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政府业务流程再造,提高行政效能和管理服务水平。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提高基层一线和窗口部门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强化街道基层基础作用,严守五道底线,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规范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公共事务,着力整改基层牌子多、检查评比多等问题,使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好群众服务工作。 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制定《东城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明确决策事项范围,严格规范决策行为,健全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机制,促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充分发挥政府智库作用,加强重大项目实施前的论证。区政府各部门及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规范行政执法工作。行政执法是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城市运行、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方式。要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为重点,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加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调整和改革执法体制,完善区级层面的协调机制,合理界定街道与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和责任界限。科学制定年度执法计划,集中力量做好重点地区、重大活动、重要时期的执法工作。全面实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四公开、一监督”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公安、交通和城管等专业执法队伍联合执法常态化机制,快速处置群众投诉举报的违法违规问题。建立部门间执法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管理与执法、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强化政府运行监督。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努力提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的满意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大区长信箱、便民热线的受理办理力度,广泛听取意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进行政复议街道受理点建设,畅通受理渠道,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加强法治教育,不断提高政府公务人员和广大市民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 推进廉政建设。扎实开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支持纪委履行监督责任,加大对重点领域行政监察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加强纪律建设,增强纪律意识,把纪律转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重点加强对重大项目、民生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切实维护资金安全。不断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三个体系”建设,完善东城区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 各位代表: 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作出了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路径。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开拓创新,励精图治,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而努力奋斗! 东城区政府工作报告篇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东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首都功能核心区艰巨的发展任务,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为主线,以加强作风建设为抓手,紧紧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信心、务实进取、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区xx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完成147.72亿元,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644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亿元;万元GDP能耗下降3.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78%。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历史文化保护稳步推进。“三个十工程”完成26项,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等4个项目进展顺利。按照“三个巩固、三个加快”原则,有序推进前门西区建设,启动前门东区修缮整治。时间博物馆主体结构完工。智珠寺古建筑群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全区文物修缮率达到68%。深化与故宫博物院战略合作,积极参与“平安故宫”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故宫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东城区成功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完成永外、体育馆路和天坛街道文化活动中心达标工程建设,建成10个数字文化社区,万米以上文化广场达到5个。全市首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对外开放,社区博物馆达到6家。开通全国首个公共文化服务导航网站,成立10家街道文联组织。围绕纪念北京建都860周年,举办前门历史文化节、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皇城国际旅游节、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等高品质文化活动,《前门人家》、《隆福寺》等优秀原创剧目首演。国内首家公益性油画专业美术馆——大都美术馆建成开馆。史志研究成果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东城区档案馆成为北京市第一家新国标一级档案馆。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左右,文化艺术业、广告会展业、新闻出版业成为主体。创新产业培育和孵化机制,组建胡同工厂孵化器产业联盟,发起设立全市首家专门面向文化产业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继续深化“戏剧东城”品牌,演艺市场繁荣发展。全方位、多渠道推介东城旅游文化资源,预计旅游接待总人数7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11亿元,继续位居全市前列。重组成立北京天街集团有限公司,形成文化资产运营、文化地产开发、文化金融服务三大运营平台。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建设取得新进步 功能区集聚作用增强。完成中关村东城园空间规模和布局调整,制定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实现收入850亿元,增速达到124%。继续实施王府井品牌升级战略,新增5家国际知名品牌旗舰店,总数达到41家。东二环高端服务业发展带成为全市首批“总部经济集聚区”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积极调整商业业态,联想全球首家品牌形象店等知名商家入驻。稳步推进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和平里商务新区重点项目建设,永外现代商贸区加快业态调整升级。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坚持“高端化、低碳化、集约化”,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六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6%左右。金融业结构不断优化,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支撑作用明显。实施消费拉动战略,组织开展东城区商业资源整体营销,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位居全市首位。信息服务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重点企业加快集聚,新兴业态发展迅速。商务服务业平稳增长,对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落实鼓励措施,积极培育中医药、低碳、体育等新兴产业。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整合招大选强政策和工作机构,中国黄金珠宝公司、中海油财务公司等优质企业落户东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7家。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推动建立规模为2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设立两家中小企业服务分中心。加强和改进行政服务,深化并联审批工作,推出“朝九晚五”全天候办公新举措。 口能降耗工作扎实推进。制定鼓励节约能源办法,完成370万平方米热计量改造工作。以用能大户和公共机构为重点,推进节能管理、监测监察及评价考核等工作,和平里医院和史家胡同小学成为国家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单位。东城区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和“北京市节能先进区县”称号。 三、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面貌展现新形象 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年”活动,围绕“九横八纵”主干路网,实施“九个明显提升”工程,在26条大街试点推行“门前管理责任制”,推进15条市区级道路环境建设达标工作,灯市口大街被评为市级精品大街。实施39条主要道路架空线入地工程。高标准完成24条胡同和16个老旧小区环境整治提升工程,513条背街小巷实现环卫达标。全面推广城管“非现场执法”工作模式,执法效果明显提升。集中力量开展拆违专项行动,累计拆除违法建设1735处、4.74万平方米,有效遏制新生违法建设。 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坚持多元增绿,实施明城墙遗址公园西侧绿地、北中轴路绿化景观提升等10项绿化美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13.92万平方米。淘汰老旧机动车1.98万辆,调整退出3家高污染行业企业,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垃圾分类减量达标小区达到172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交通环境继续优化。完成北花市大街、分司厅胡同等10项道路疏堵工程,新增五道营等20条“单行单停”胡同,增加居民区停车位2546个。建成159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5000辆自行车投入运营。 四、积极推进社会建设,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民生项目全面推进。围绕群众最关心的住房改善问题,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和对接安置房建设,继续实施危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祈西一号地、西革新里项目基本完成搬迁,豆各庄、北苑宾馆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定福家园A组团、焦化厂等项目有序推进。完成7000套保障性住房摇号配租配售工作,其中经济适用房5232套、限价房492套、公租房1175套、廉租房101套。完成90栋、26.36万平方米直管公房抗震加固,竣工规模位居全市前列,4656户居民受益。完成全市首个成规模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惠及居民1500户。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充分发挥“就业服务联盟”等服务枢纽作用,安置就业困难人员7785人,实现创业1330人,带动就业3961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162.46亿元,累计支出147.12亿元,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全面落实救助政策,全年对低保对象及生活困难补助人员发放各类救助金1.07亿元。探索符合区情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与社会组织合作,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配餐等居家养老服务。推进机构养老,试点“公建民营”和“医养融合”模式,汇晨老年公寓正式运营,引进隆福医院开设门诊。深入开展“阳光爱心八进门”助残行动,积极改善残疾人公共服务环境。 社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深化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研究制定“两网融合”实施方案。围绕促进居民自治,构建和谐社区主线,完善“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社区治理模式。拓展社会组织培育新渠道,率先开展公益创投。全市首家社区级邻里服务中心在广外南里社区建成启用,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社区商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东城区成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90%。新改建40家固定门店式早餐店,进一步提高了早餐便利度。 刻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坚持精品特色战略,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圆满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增加幼儿园学位近3000个,有效缓解入园难。学区化管理和学校联盟机制进一步深化,联盟校达到30个,新成立8个“名校长工作室”和28个“名师工作室”。继续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50.4%。新增50个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东城区第一妇幼保健院完成改扩建并开诊。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易额、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长,新增5家市级科普基地。全面推进“智慧东城”建设,启动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任务,建成49个“智慧社区”。组织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建立“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标准体系。 “平安东城”建设深入推进。开展打防整治,持续加大社会面防控力度,百户发案数城六区最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加强重点地区保障,与西城区相互延伸执法边界,确保中轴线两侧安全秩序。深化信访代理制和“3+X”多元矛盾调解体系建设,信访总量、区级集体访实现“双下降”。顺利通过“六五”普法中期检查验收,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全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率继续下降。组建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集中开展人防工程和地下空间综合治理。 积极营造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社会环境,侨务工作不断加强,对台交流进一步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和对口支援扎实推进。落实征兵新政策,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我区在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名列前茅。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精神,落实北京市各项政策措施,在区委领导下,深入开展“改进作风年”活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继续实施“一会制”,全区性会议数量同比下降40%;规范各级各类节庆活动,数量同比减少50%。大幅压缩预算支出,将财政资金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三个体系”建设向区级和基层延伸,在全市率先建成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电子监察平台。首次公开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信息和街道系统“六费”情况,实现区、街、社区三级职权依法公开。20xx年,区政府共收到全国、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495件,都已妥善办理。 一年来,各项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和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东城区人民政府,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长期性、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一是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任务艰巨。特别是历史文保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统筹风貌保护、人口疏解、民生改善与产业发展的力度还需加大。二是产业优化升级亟待加快。商业服务业等传统优势产业面临新的挑战,文化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强。三是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背街小巷环境治理滞后,公共安全等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精细化、常态化管理亟待深化。四是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需要加大。保障房供给不足,平房区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五是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重审批、轻监管”、“重建设、轻管理”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破解难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分析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加以解决。 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实现“xx”规划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东城区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党的xx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总体部署,使我们坚定了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市委、市政府对核心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东城区服务主导、高端引领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区域发展后劲不断积聚。这些有利条件为我们做好今年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外部环境对东城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保持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全区上下必须统一思想,牢牢把握方向,立足我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大胆探索实践,扎扎实实做好全年工作。 20xx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定信心、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全面落实“文化强区”战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巩固和谐稳定良好局面,实现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发展。 狂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万元GDP能耗下降3.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围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 全面落实文化强区战略,整合利用多元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城市竞争优势转化。 推进历史文化保护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整体保护原则,重点丰富和完善中轴线文化景观,保护和复兴历史文化街区。深入实施前门地区修缮整治改造整体规划,加快前门西区剩余地块建设,全面启动前门东区修缮整治,重点推进正义路南延两侧整治和前门东路东侧沿街地块修缮。完成玉河南区院落修缮,积极推动玉河水系恢复。完成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实现时间博物馆对社会开放,加快推进地铁8号线鼓楼大街站织补用地项目。启动自然博物馆周边环境整治,完成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历史文化景观标志性建筑恢复工程。继续推动文物建筑腾退修缮,确保文物修缮率达到69%。探索历史文化保护多元投融资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 本参与名城保护。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效能为核心,举全区之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依托“智慧东城”,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水平,建设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开通“东城区高清数字电视交互服务平台”。实施基层文化设施提升工程,确保街道文化中心100%达标、社区文化室80%达标。实现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体结构完工。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壮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群众文化团队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继续办好故宫讲坛、国子监大讲堂等高端文化活动,高水平承办20xx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 居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建设2~3家综合性行业服务平台,重点推动数字版权、移动互联网、文化演出服务等板块发展,培育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文化科技企业。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制机制,做大文化要素市场,力促北京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北京文化产权交易平台等落户我区。积极推动中关村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中关村东城园高新技术企业收入力争突破1200亿元。做强“戏剧东城”品牌,加快推进天坛演艺区规划建设。 二、坚持高端引领,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沉着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发挥功能区集聚带动作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统筹推进功能区建设。加快中关村东城园体制机制整合,更好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聚集更多高端要素资源,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加快雍和航星科技园二期和青龙胡同地块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的示范基地和楼宇。加快龙潭湖体育产业园重点项目建设,筹建中国体育产业产权交易中心,吸引国际体育组织、体育企业总部入驻,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东二环发展带能源企业总部、新兴金融机构和信息服务业龙头企业聚集优势,大力发展以能源为中心,金融、信息服务等多元产业融合的要素交易市场,加强跟踪联络,加大服务力度,吸引相关市场主体入驻。积极协调处理东直门交通枢纽项目遗留问题,使其尽快投入经营。加快推进王府井国际品牌中心、嘉德艺术中心、海港城、西部会馆等重点项目建设,结合地铁工程,统筹实施王府井地下空间开发。进一步改进招商工作,促进前门商业区业态升级,打造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加快永外现代商贸区建设,鼓励支持批零企业业态调整,提升商业设施的档次和层级。按照综合性文化商务区定位,推进隆福寺地区整体开发前期工作,启动地铁6号线织补地块项目建设。 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二四三”高端产业发展方向,六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7%左右。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实现从规模数量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统筹市、区两级产业政策和资金,促进总部经济实体化发展。抓住国家发展健康服务业机遇,发挥“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政策优势,充分调动区域人才、科研机构、民间社团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健全支持符合核心区功能定位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制度,推出互助资金池等融资产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施一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改造工程。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按照建设国际知名商业中心的目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全力推进品牌消费、网络消费和便民消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5%。实施品牌消费集聚区战略,推进国内外高端品牌和老字号向王府井、前门大街等区域集聚,办好第四届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制订并落实保护和振兴老字号的实施意见,鼓励老字号走向国际市场。推进流通业态升级,支持传统商业企业开拓网上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围绕改善民生促进消费,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提高连锁化率。充分发挥旅游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培育会奖旅游、国学旅游和中医药旅游等高端业态,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完成南新仓“北延南扩”工程,出台特色街区业态指导目录,推进“智慧街区”建设。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提高运营效率。深入推进天街集团内部资源整合,打造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的重要主体。完成区属商业服务业企业整合。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重点支持部分老字号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坚持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以做好新中国成立65周年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服务保障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狠抓“城市病”治理,努力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方向,理顺政府与社会、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关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健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稳步实施“两网融合”。积极稳妥推进“大城管”体制改革,构建统一领导、扁平高效、综合联动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深入推进环境整治。精心做好国庆65周年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环境保障,高品质完成主要大街、重点地区的整治建设任务,营造整洁优美、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重点实施“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工程”,切实改善群众身边环境。完成50条市级胡同街巷和14个老旧小区环境整治,着力解决私搭乱建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环卫保洁力度,建立“建、管、养”一体化长效机制,在胡同和老旧小区开展准物业管理试点,确保整治效果长期保持。重拳治理无照游商、小广告、“黑车”等环境秩序顽疾,突出抓好王府井、簋街等重点地区、特色街区整治。 多措并举治污增绿。认真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切实改善空气质量。通过清洁能源替代等综合措施,继续推进无煤化。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淘汰老旧机动车1.5万辆。加大扬尘污染治理力度,施工工地达标率达到98%。加强餐饮油烟监管,坚决取缔露天烧烤。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和餐厨垃圾处理工作,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70%,餐饮单位餐厨垃圾规范收集率达到45%。高标准完成环二环城市绿廊景观建设,打造总长16.1公里的“一河、两带、十景”优美景观,方便市民休闲健身。完成明城墙遗址公园东南角绿地恢复工程,做好主干路网、街巷胡同绿化景观提升和老旧小区绿化改造工作。完成屋顶绿化2万平方米,创建花园式单位3个、花园式社区3个。 提升交通运行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体育馆西路等市政道路建设,实施永内东街等10项疏堵工程,提升路网通行能力。继续开展胡同“单行单停”,优化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管理。利用人防设施为社会提供500个停车位,鼓励引导社会单位投资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和提供错时停车位,缓解停车难。加强人口规模调控。把人口问题作为治理“城市病”的关键,坚决控制人口规模。坚持“以业控人”,加快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低端产业转移退出,建立产业项目的人口评估机制。强化“以房管人”,加强地下空间和群租房、黑旅馆治理,大力整治非法出租;坚决遏制新生违法建设,疏堵结合,分步骤、分阶段拆除历史遗留违法建设。做实做细“以证管人”,加强流动人口基础信息管理和登记办证工作,改进服务管理。研究制定历史文保区人口疏解办法,积极争取市级政策支持。 四、坚持民生导向,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踞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进一步完善托底政策,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努力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以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为目标,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加大棚户区改造推进力度,启动西忠实里等项目搬迁。积极推动宝华里、西河沿危改项目,妥善处理好涉及居民安置的重大问题。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快豆各庄、通州“两站一街”等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启动56万平方米市属单位产权楼房抗震节能综合改造工程,确保完成3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开展简易楼翻建改造试点,推进平房区居民住房修缮。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把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措施,用好用足市区两级优惠政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公益性就业岗位托底安置机制作用,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分类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鼓励和支持慈善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坚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化为手段,建立符合区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与专业机构合作,推进养老服务“五进居家”。健全政府托底机制,整合资源,努力办好集中养老设施。完善社区居民服务体系,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 推进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深化“国家级基础刻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通过学校深度联盟、优质教育资源带和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等途径,推进义务教育整体改革,促进区域教育全面优质化、品牌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拓展“蓝天工程”,完善“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名园托管街道园的办园模式,构建0~6岁一体化教育服务体系。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推进社区首诊制,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做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建设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实现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全覆盖。全面落实国家人口政策,提高人口素质。巩固“全民健身示范城区”创建成果,全面提升“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健身环境。积极备战北京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力争取得好成绩。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到90.5%。优化社区治理体系。以保障居民的决策权为重点,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搭建平台,全面推广“多元参与,协商共治”模式,积极推进“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优化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引进和培育具有孵化功能的支持性社会组织。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五、坚持首善一流标准,巩固和谐稳定良好局面 以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为目标,将安全稳定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和头等大事,深入推进“平安东城”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抓好维护安全稳定工作。 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突出“立足平时、立足防范、立足法治”,从严、从实、从细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把消防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首要任务,把防火作为消防安全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火灾防控工作社会化格局。加强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和监管执法,深化餐饮业燃气使用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实行安全生产承诺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肃处理各类安全隐患,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探索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把反恐防暴纳入维稳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突出群防群治,专群结合,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强化基层监管,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深化信访代理制和多元矛盾调解体系建设,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始终保持团结和谐局面。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管理,实现全国文明城区“三连冠”。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政策宣传,健全民族特色服务体系,促进宗教健康发展。认真落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继续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优化双拥优抚体系,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六、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核心,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建设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 创新政府管理。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一是推进简政放权。接好放好中央及北京市取消和下放的各类审批事项,清理区内以文件设定的管理事项。二是推动管理重心下移、专业职能下沉。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派出机关,是城市基层管理的主要平台,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要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坚决守住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区建设、安全稳定和环境管理五道底线。政府工作部门特别是综合协调部门,要树立担当意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以问题为导向,加强调查研究,切实解决街道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围绕强化基层基础目标,适时调整区街财政体制。三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健全规则、标准和机制,发挥市场作用,更多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调动居民、单位、协会商会等各类社会主体积极性,参与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踞持勤政廉政。采取有效措施,健全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整治“庸懒散拖”现象,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加强责任追究和行政违纪处理。从压缩数量和提高质量入手,进一步精简会议,以政府名义制发的文件同比减少5%。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行政机关公用经费压缩15%,庆典、论坛等活动经费压缩75%。认真落实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求,确保机构编制只减不增。 居强民主法制。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坚持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报告,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负责地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提高质量和效率。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实施办法,建设“三重一大管理监察系统”。在街道、执法部门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各位代表: 党的和xx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使命与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帮助下,汇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而努力奋斗! 东城区政府工作报告下载地址(word版本):东城区政府工作报告.doc |